危險廢物公示信息
更新時間:2022-10-18 15:30:14 字號:T|T
公司危險廢物種類和管理辦法
一、危險廢物種類及年產生量
我公司目前有以下三種危險廢物:
1、廢礦物油(HW08 900-249-08)
來源:機械加工和設備維修。
特性及危害:毒性、易燃性,廢油泄露,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也容易導
致火災的發生。
年產生量:20 噸左右
2、污泥(HW17 336-052-17)
來源:廢水處理、酸洗磷化、拋光洗釘
特性及危害:毒性,對環境有較大污染危害。
年產生量:400 噸左右
3、含油棉紗、手套(HW49 900-041-49)
來源:機加車間
特性及危害:毒性,對環境有較大污染危害。
年產生量:0.5 噸左右
二、危險廢物管理制度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目的和依據
為了規范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轉移、運輸、貯存、利用、處理和處置行為,加強危險廢物的管理,
防止危險廢物污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
公司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適用范圍
第三條 定義
第四條 防治原則
第五條 管理責任
第二章 危廢管理
第六條 危廢物綜合利用
第七條 危險廢物臨時貯存管理
第八條 運輸轉移處置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辦法適用于在本公司范圍內危險廢物的產生、收集、轉移、運輸、貯存、利用、處理、處置及監督
管理活動。
第三條 定義
危險廢物是指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方法鑒別認定的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蝕性、化學反應性、
傳染性之一性質的,對人體健康和環境能造成危害的固態、半固態和液態廢物。
本制度內的危險廢物是指力協工廠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脫水污泥和機械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礦物
油,以及機加車間產生的含油棉紗和手套。
第四條 防治原則
危險廢物實行預防為主、集中控制,全過程管理的原則,促進危險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第五條 管理責任
公司技術部對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是力協公司危險廢物的監督管理部門;各生產車
間對本轄區內危險廢物污染防治進行管理,車間負責人是本轄區內危險廢物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對本轄區
內的危險廢物管的產生、收集、轉移、運輸、貯存、利用負責。
第二章 危廢管理
第六條 危廢物綜合利用
公司對固體污染的防治,實行減少固廢產生,充分合理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原則,各危險廢物產生車
間,要根據廢物的特性,采用各種技術措施,進行綜合利用。
第七條 危險廢物臨時貯存管理
1、各危險廢物產生車間和工序,應加強對危險廢物臨時貯存的管理。
2、對含油棉紗、手套應用編織袋收集,并防止泄漏、滲漏和淋雨;
3、廢礦物油應用廢油桶裝、脫水污泥應用編織袋裝好,集中貯存于指定存放點,并防止淋雨。
第八條 運輸轉移處置
1、危險廢物轉移實行危險廢物轉運處置五聯單制度。技術部負責向當地環保局申報危廢轉移計劃,
包括危廢類別、代碼、形態、接收處置單位、轉移數量和擬轉移時間,并同時向上級環保部門備案。
2、危險廢物在裝運過程中,應有防泄漏、散逸、破損的措施。
3、酸洗磷化產生的廢酸液在作為廢水處理亞鐵助劑進行綜合利用,應將廢酸液事先存放于指定酸桶
內,如不小心將廢酸液潑落桶外的,應及時清理。
4、脫水污泥在危廢轉移裝車時,及時打掃地面,保證現場清潔。第九條 污染事故的應急措施
技術部應將危險廢物在收集、運輸、貯存、利用、處理和處置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故,納入公司環境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內,拿出適當的措施,采取防止或者減輕污染危害的措施。
第三章 處罰
第十條 一般違章行為的處罰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技術部可以對責任部門、車間或責任人給予警告或者處以 50
元以上、200 元以下罰款:
1、不按規定向技術部申報危險廢物或者有重大變更時不按規定時限進行重新申報、補報的;
2、收集、運輸、轉移、交接危險廢物時,不按規定的;
3、違反本辦法相關規定的。
第十一條 嚴重違章行為的處罰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技術部責令其排除危害,并可以根據危害的程度,對責任部門、
車間或責任人處以 200 元以上、1000 元以下罰款:
1、擅自傾倒、丟棄、堆放、貯存、填埋危險廢物的;
2、將危險廢物混入生活垃圾及其他廢物內的。
第十二條 污染事故的追究
違反本辦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由技術部門對有關責任人員處以 500 元以上、1000 元以下的
罰款,情節嚴重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章 附則
第十三條 有關用語的解釋
本辦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1、收集是指為運輸、貯存、利用、處理和處置而將分散的危險廢物進行集中的活動。
2、貯存是指為利用、處理和處置而暫時性保存危險廢物的活動。
3、利用是指通過回收、加工、循性利用等方式,從危險廢物中提取或者轉化為可以利用的資源、能
源和其他原材料的活動。
4、處理是指改變危險廢物的物理、化學特性使之無害,或者減少已產生的危險廢物的數量,減少或
者消除其危險成份的活動。
5、處置是指聯系有資質的危險廢物處置單位進行轉移處置的活動。
第十四條 應用解釋部門
本辦法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公司環保技術部負責解釋。
第十五條 實施日期
本辦法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三、危險廢物應急處置預案
(一)目的
及時準確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廢物災害事故,迅速、有效地組織實施和救
援,防止事故蔓延和擴大,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以及減少對環
境的污染和危害。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
條例》,結合工廠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二)范圍
使用于本公司危險廢物產生、儲存和轉移處置過程中發生一般事故的應急
處置工作。
(三)危險廢物概況
1、廢礦物油(HW08 900-249-08)
來源:機械加工和設備維修。
特性及危害:毒性、易燃性,廢油泄露,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也容易導
致火災的發生。
安全處理措施:用鐵桶密封包裝,委托相關資質方合法處置。
2、污泥(HW17 336-052-17)
來源:廢水處理、酸洗磷化、拋光洗釘
特性及危害:毒性,對環境有較大污染危害。
安全處理措施:用編織袋包裝,委托相關資質方合法處置。
3、含油棉紗、手套(HW49 900-041-49)
來源:機加車間
特性及危害:毒性,對環境有較大污染危害。
安全處理措施:用編織袋包裝,委托相關資質方合法處置。
(四)預案啟動的條件
凡本公司內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危險廢物事故,立即啟動本應急預案。
1、危險廢物、重大危險源發生爆炸、燃燒事故;
2、危險化學品、廢水處理污泥等發生大量泄漏事故;
3、其他可能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和社會影響事故。
(五)預案終止的條件
危險廢物事故發生地人員已脫離危險,事故已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環境
符合有關標準,未導致次生事故發生,隱患已消除。
(六)應急救援的原則
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
2、統一指揮,分級負責;
3、確保人員安全的情況下,調動一切力量,參與事故救援處置工作。
(七)組織機構與職責
組長:鄧世全
當發生危險廢物事故時組織指揮工廠的應急救援工作,并負責外部事務的
聯系。
副組長:彭瓊
組織安排各應急小組相關人員按照各自職責立即搶險、救援處置。
成員:張胤中 代姝 李偉 謝永輝 方尚貴 黃候樹 陳碧芬
做好危險廢物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及處置的各項組織工作。
(八)現場處置
1、溢油事件現場處置
我公司存在泄漏的油類物質主要有廢礦物油、機油和少量柴油,以及其它
潤滑設備的空壓油、齒輪油等。在搬運和使用過程中,由于閥門故障,油桶蓋
子沒有擰緊,或操作人員在取用和裝卸過程中導致機油等泄漏。
發生泄漏事故時,應急處理人員立即用鏟子、塑料桶等將泄漏的機油等收
集起來,再用鋸末面、河沙或棉紗等吸油物資將地面油污清理干凈,防止進入
雨水溝等區域。
2、危險化學品及危險廢物污染事件現場處置
我公司主要使用的危險化學品有:硫酸、鹽酸、氫氧化鈉、機油等。危險
廢物主要有:廢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和各車間機械設備使用和維修過程中產生的
廢礦物油??赡軐е滦孤?、火災爆炸、中毒、灼傷等突發環境事件和安全事故。
在轉運、存儲和生產使用過程中,酸罐等出現腐蝕、損壞、或管道破損、
閥門故障時,可能導致酸泄漏。當出現硫酸等酸類物質泄漏事故時,泄漏點所
在車間員工首先用消防砂進行圍堵,再用堿混合砂粒進行中和處理,將處理物
用鏟子裝入塑料桶作為危廢處置,之后用水沖洗地面,將沖洗水收集后排入廢
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九)后期處置
使用簡單工具將表層剝離裝入容器,并委托危險廢物處理的有資質單位凈
化處置。若環境不允許挖掘或清除大量土壤時,可使用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
消除,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使用注水法使水位上升,收集從地表溢出的水、讓土
壤保持休閑或通過翻耕促進蒸發的自然降解法。
(十)責任與獎懲
懲處
具體處罰本公司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決定。
四川力協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十)責任與獎懲
獎勵
(1)對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做出積極貢獻的救援組或個人予以獎勵:
(2)及時發現事故或事故隱患的個人予以獎勵;
(3)能迅速投入搶險救援工作,對減少損失、防止事故擴大化的專業組和個人
予以獎勵;
(4)其他有利于應急救援工作的表現,予以獎勵。
具體獎勵由本公司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決定。
懲處
(1)未按規定采取預防措施,應急反應遲緩、應急物資不充分、應急組成員嚴
重不足等情況予以處罰;
(2)應急專業組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未能積極有效的進行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
個人或專業組,予以處罰;
(3)未按規定及時采取處置措施,或處置不當造成事故擴大化的個人或專業組,
予以處罰;
(4)遲報、謊報、瞞報、漏報有關信息,未按規定及時發布事故警報的個人或
專業組,予以處罰。
具體處罰本公司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決定。
四川力協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10/18